我理解的是两者的作用对象不同,汤姆逊散射是针对等离子体这种比较特殊的物质存在状态;布拉格散射则是对一般的晶体的。
美国曾发射的那颗卫星基于汤姆逊/康普顿散射或布拉格衍射进行探测,效率很低,相当于光子的“入选条件”非常严苛,极少一部分能被捕获研究,导致统计量和灵敏度都很差。因此,当时的探测目标是X射线非常明亮、偏振又很强的蟹状星云。
公元1923年,美国科学家康普顿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,称康普顿效应。 公元1927年,美国科学家戴维森与革末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,证实了电子衍射。同年,英国科学家G.P.汤姆逊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,他们的工作为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。

声子晶体布拉格散射型声子晶体是一种特殊的声子晶体结构,其主要特点如下:布拉格散射机理:当弹性波在声子晶体中传播时,会受到其内部周期结构的影响,形成特殊的色散关系。在带隙频率范围内,弹性波的传播被抑制,这是由于相邻原胞间的反射波同相叠加导致的。第一带隙的中心频率对应的弹性波波长约为晶格常数的两倍。
声子晶体由密度和弹性常数不同的材料按周期结构复合形成,分布在格点上相互不连通的材料称为散射体,连通为一体的背景介质称为基体。根据其周期结构的维数,声子晶体可分为一维、二维和三维,典型结构如图所示。理想声子晶体模型认为在非周期方向上具有无限尺寸,适用于波长远小于非周期方向尺寸的情况。
弹性波在声子晶体中传播时,受其内部结构的作用,在一定频率范围(带隙)内被阻止传播,而在其他频率范围(通带)可以无损耗地传播。研究认为,声子晶体带隙产生的机理有两种:布拉格(Bragg)散射型和局域共振型。
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的概念最早于2000年由刘正猷在Science上提出,他们用硅橡胶包裹铅球按照简单立方晶格排列在环氧树脂基体中,进行了相应的实验。理论和实验都证实这一单元特征长度为2cm的结构具有低于400Hz的低频带隙,比同样尺寸的Bragg散射型声子晶体的第一带隙频率降低了两个数量级。
1、布拉格散射与汤姆孙散射有所不同。汤姆孙散射是由入射波打在电子上,电子受迫震动后辐射出与入射光源频率相同的电磁波,这些电磁波沿各个方向发散,以入射波的前进方向为主。而布拉格散射则是以原子对入射波的总散射为单元,在满足布拉格条件(2dsinθ =nλ)的角度下,发生相干散射,强度叠加增强。
2、我理解的是两者的作用对象不同,汤姆逊散射是针对等离子体这种比较特殊的物质存在状态;布拉格散射则是对一般的晶体的。
3、晶体的电子衍射遵循劳厄方程,与x射线衍射原理相似。布拉格定律描述了电子衍射与晶体结构的关系,通过测量衍射花样,可以推断出晶体的晶面间距和结构。不同类型的晶体结构,如立方晶系的简单、体心、面心晶格,其衍射环半径和对应的密勒指数有特定的规律。